校园快讯
【考研风采】3个月“极限备考” ,邓婉婷成功上岸“双一流”!
作者:李诗莹、李彬、许慧敏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发:dwxcb        初审:林绮雯        复审:韦雪婷        终审:杨文玲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量:

“学不完≠考不上!”用3个月时间“极限备考”,每天狂学14至15个小时,建筑工程学院园林专业的邓婉婷成功敲开"双一流"高校——华南农业大学的大门,成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准研究生。

兴趣与实力,一个都不能少

“想通过考研继续提升竞争力。”邓婉婷说道。临近考期才决定考研,也并非一时脑热,而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有信心。对于目标院校的选择,邓婉婷也有自己的考量,“这个院校要有我感兴趣的专业,有更好的办学实力,也符合我三个月备考后有冲刺成功的可能”。

录取结果

“我选择‘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深造,不仅因为其是本科专业的延续,更因为它和农业振兴、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这些国家战略紧密相关。”邓婉婷笑着说:“我的一位专业课老师说,兴趣很重要,但别只凭‘感觉’选专业,也要结合行业前景和个人规划,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随后,在老师的建议下,邓婉婷上网查询了专业培养方案、导师研究方向,甚至翻看了相关论文,最后发现这个专业真的很“对胃口”。

对院校的选择,在她的眼中,学校实力是基础,“隐形福利”是加分项。 除了看排名和报录比,实习资源、实验室条件等“隐藏信息”同样关键。“华南农业大学的校企合作较多,做科研或找实习都比较方便。”邓婉婷建议,要去学校官网“扒一扒”相关导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联系在读的师兄师姐了解真实的学习氛围、导师风格、毕业去向等“软信息”。“这些往往是官网看不到,却影响深远的。”

把每一分钟花在刀刃上

邓婉婷决定考研时,距离初试只剩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简直疯狂。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在短期内完成“逆袭”?邓婉婷坦言,“除了‘特种兵式’的时间管理方法,学校图书馆的考研自习室非常适合复习,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备考。”她把备考“主战场”设在图书馆自习室,每日严格执行自己拟定的复习计划。

邓婉婷在宿舍备考

早晨6点,邓婉婷就开始一天的备考,除去休息时间,每天复习14至15小时。邓婉婷称,高强度学习不等于无脑堆时间,关键在“精力分配”——上午头脑清醒猛攻专业课难点,下午用英语阅读“换脑子”,晚上用政治课当“放松”,睡前30分钟闭眼默背重点。她建议,考研学子要学会用“番茄钟”切割时间,即学50分钟,休息5分钟。同时,必须要在当天复盘错题本,避免“虚假努力”。

“上专业课和实验课时,我把课堂变‘考研素材库’!”比如,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时,我会把专业学习和考研复习结合起来思考,争取在课上就把考点消化掉。邓婉婷笑着说,学会“偷时间”很重要,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化时间背单词、看一篇英语阅读、回顾一个政治知识点或专业课概念,把零碎时间“榨出汁”!

图书馆是她的“常驻地”

复习资料是否越多越好? 邓婉婷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说,其实考研核心资料主要包括官网指定教材、真题和口碑辅导书。“带着问题去学习,遇到难点再去找针对性资料补充,而不是被动囤积资料,贪多嚼不烂。”最高效的方法是用“费曼学习法”,比如给室友讲题,讲不通的地方就是你的知识漏洞,精准补漏比泛泛刷题更强。

“考研不是比谁更能熬,而是比谁更会把每一分钟花在刀刃上!” 邓婉婷认真说道。

学不完≠考不上,学会与焦虑共处

“看到别人进度快会心慌,后来发现——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快不等于好,学不完也≠考不上。”邓婉婷回忆道,刚开始备考时总忍不住和别人比进度,越比越焦虑,但与其担心未知的结果,不如专注当下:把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完成一项就给自己点个赞。少看别人的进度条,多关注自己的节奏。

“备战考研的日子里,文理湖成了我最珍贵的充电站之一。傍晚时分,沿着石板小径踱步,偶尔对着开阔的湖面喊一嗓子。”面对高强度的学习,邓婉婷也曾遇到情绪崩盘,她说,“15分钟的湖边的放空时间,总能让自己带着清醒的头脑重新扎进题海。”邓婉婷特别提到,别把放松当罪恶感,那些看似浪费的放空时间,恰恰是保持长期专注的隐藏技巧。

“我每天都在进步”、“按计划来,我可以的”“尽最大努力,坦然接受结果”……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让她学会了与焦虑共处。

7月初,邓婉婷收到了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对即将在华南农业大学开始的新生活,邓婉婷怀揣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她想对师弟师妹们说:“考研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永远不知道洗干净没有,但只要你坚持搓下去,天亮时一定会看到惊喜。”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