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考研经验,其实答案很简单——认真对待大学学习的每一天。”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杨颖成功拿到沈阳音乐学院舞蹈教育理论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回望本科阶段奋斗的四年,她的考研之路,更像是对四年学习的一次“自然延续”。

专业课是考研的“底气”
当被问及考研的“秘诀”,杨颖总是会心一笑。她认为,那些看似平常的专业课学习,其实正是她最有力的基石。
课堂知识,考场锋刃。让杨颖感触最深的是《广东地方舞蹈文化》这门课。当年老师带着大家深入探讨的“潮汕英歌”,从文化起源、地域环境到发展脉络的精细分析方法,意想不到地成为了她考研答题时剖析问题的“利器”,让她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而《舞蹈艺术概论》《中国古代舞蹈史》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则帮助她早早构建起了清晰、系统的专业知识图谱,让她在后期复习时能够轻松抓住核心脉络,事半功倍。

专业课堂学习
走出课堂,遇见鲜活。最让杨颖难忘的经历之一,是学院组织的国家级非遗遂溪醒狮保护传承基地的采风之旅。书本上抽象的非遗概念,在现场近距离观摩表演、尝试体验动作的沉浸式学习中变得生动而具体。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她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发生了质变。考试时,这些鲜活的见闻很自然地融入她的答案,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充满真情实感。她提到,课堂中老师培养的学术眼光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引导她们深入思考文化本质的教学方式,让她在学术道路上深受启迪,也更坚定了她继续深造的决心。

实践课堂
舞台与实践是成长的另一片天地
在学校,杨颖的成长绝不仅限于课堂。音乐舞蹈学院的招牌活动“轻舞飞扬”舞蹈大赛,几乎见证了杨颖每一次重要的舞台成长。从大一初登舞台时的紧张青涩,到大三站在聚光灯下的从容自信,每一次亮相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蜕变。杨颖回忆起在五四文艺汇演上尝试用现代舞语汇诠释红色经典并获得认可的经历,那份成就感让她至今难忘。她坦言,正是舞台上无数次锤炼锻造的专业能力和临场不惧的过硬心理素质,成为她考研面试中自信应对的法宝。

杨颖参加志愿活动
杨颖还分享了自己参与旧县村傩舞进校园活动的经历。她表示,当看到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眼中绽放光彩,那种传播文化种子的喜悦让她内心无比温暖。此外,日常参与的志愿活动,不仅拓宽了杨颖的社交圈,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了她的沟通协调能力、责任感和成熟度。她说,这些实践经历是大学生涯里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塑造了更全面的自己。
备考路上的心得与方法
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杨颖总结出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方法论。导图为核,深化理解。杨颖习惯在学完每一章节后,立即动手绘制详细的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零散的知识点被串联成清晰可视的知识网络,理解瞬间变得透彻,记忆也自然牢固。融会贯通,告别“死记”。杨颖在日常学习中更注重挖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理解它们相互支撑和演化的逻辑,这样掌握起来不仅轻松,应用也更灵活。多重感官,强化记忆。杨颖会录制自己讲解知识要点的音频或视频,在通勤或休息时反复聆听观看;严格执行“学完即背、背完即默写(限时简答)”的步骤,既强化记忆又锻炼答题速度和卷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核心知识点,杨颖坚持手写练习,认为动手的过程能加深印记,同时优化手写流畅度。巧用生活“边角料”。即使忙碌如毕业晚会排练,杨颖也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排练间隙听专业音频、化妆空隙默想框架结构,把碎片时间价值最大化。劳逸平衡。杨颖还会在学习疲惫时观赏高质量的舞蹈作品,放松身心之余,优秀的作品本身就是灵感与素材的源泉。她努力在备考中形成“理解→梳理→记忆→输出”的良性闭环。

学习资料
感恩母校的托举和培养
回望考研之路,杨颖内心充满由衷的感恩。“‘人情味’三个字,在这里是具象的!”她笑着说道。她特别提到了学校为考研学子专设的自习室。那里安静又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让她能心无旁骛地专注投入。更让她心头一暖的是,在冲刺关头,学院贴心送来的“金榜题名”加油礼包,“那一刻真的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整个学校在身后默默为你鼓劲。”她说道。
但杨颖表示,最想感谢的还是师长们的帮助与支持。无论是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还是课后不厌其烦的答疑,专业课老师们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奠定了她扎实的专业基础。备考期间,他们更是在百忙中为她的复试进行模拟演练,一语中的的指导让她豁然开朗。辅导员老师则如同亲切的“知心姐姐”,在她备感压力时听她倾诉、耐心开导,冲刺阶段的句句叮嘱都化成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她心中,大学四年的师生情谊,是这段旅程中最温暖、最值得珍藏的部分。
对于杨颖而言,考研远不止是一张录取通知书那么简单,它是一段深刻认识自我潜能、不断突破舒适边界、淬炼心性与韧性的珍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