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领导
学校标识
校园风光
校园视频
机构设置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招生网
就业网
党建工作
国际教育
学生生活
学生处
校团委
校友之家
创新创业
新闻/公告
学校要闻
校园快讯
外媒聚焦
通知公告
人物风华
学术通告
校园快讯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南粤大地绚丽绽放
作者: 来源:粤海同心 编发:dwxcb 初审:韦雪婷 复审:梁仍扬 终审:杨文玲 发布时间:2023-09-22 阅读量:
民族工作,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先秦时“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随着历史的变迁,汉、瑶、壮、畲、回、满等民族世居于此,如今56个民族齐全,并且是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最多、输入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做好广东民族工作,对全国民族工作大局的意义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举一纲而万目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南粤大地绚丽绽放。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共同走向现代化
广东辖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还有7个民族乡和一批分散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但限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曾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高规格部署推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我省民族地区调研,并于2019年5月出席在韶关乳源召开的全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对加快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随着《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我省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助推改革发展,加上法治保驾护航,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两翼齐飞”。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2015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省、市、县成立三级工作专班,共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同时,建立起省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每个自治县由1位省领导挂点联系。此外,有关地市、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帮扶成效还被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考核,逐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省内省外帮扶齐发力。在省内,省财政2019—2022年安排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补助资金,由4400万元/年增加至2亿元/年;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对口帮扶,省属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3+1”结对帮扶,爱心企业定向捐赠资金,有力激活了民族地区发展动能。在各方努力下,截至2020年底,广东民族地区7281户、1922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3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在省外,广东用心用情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以产业和智力援建为两翼,带动对口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14个市(州)9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对口支援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四川甘孜29个县(市、区)全部脱贫。
融入大湾区建设 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此前“藏”在深山的乳源石韭,现在广州居民通过手机预约下单,1小时内就能收到。南岭的蔬菜,被端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生动体现民族地区正在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
农产品走出深山,离不开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
3918公里,这是截至2020年底连南、连山、乳源等民族地区公路通车的总里程。2021年11月27日,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的韶关丹霞机场正式通航;二广、许广、京珠北、广乐等高速公路联通粤北和大湾区,广清永高速铁路建设提上日程……一条条“大动脉”“毛细血管”愈发畅通。
同时,民族地区实现光网全覆盖,4G/5G网络基本覆盖,“三通一达”主流快递到村入户已成常态。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让民族地区农特产品“香飘”大湾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民族地区基本位于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大湾区绿色屏障的重要一环。
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乳源东阳光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逐步成形,省级高新区、广业集团明华机械厂等相继建成投产……随着大湾区生产力要素流入,一批总部经济企业、绿色高端制造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目前,全省民族地区已创建连南稻鱼茶、连山丝苗米、乳源南岭蔬菜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2.6万户农户增收。
天蓝水碧青山秀,我省民族地区风景如画。3个自治县森林覆盖率均达到80%左右,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农业、全域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双引擎”。稻田养鱼是连南农耕文化的传统之一,这些年连南打出“稻田鱼文化节”的品牌,目前有稻田养鱼近万亩,带动数千养殖户增收。2019年起,连南计划投资1.34亿元建设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科普宣教基地标杆、全国石漠化治理成果展示样板与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打卡点。连南、连山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连南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连南、连山、乳源被认定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勾勒幸福生活剪影
从2019年4月开始,“粤省事”平台新增少数民族特色服务和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提供多个民生事项便捷办理服务。这是我省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实有力的民生保障,勾勒出一幅幸福生活剪影: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21年,乳源、连南、连山3个自治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全省平均值同期占比由2012年的60%提高到约80%;住房安全、饮用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全都有了保障,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帮助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技能人才,为他们铺就高质量就业之路。
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地处山区,前些年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空心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2.7万元,村民住着破房子,村道泥泞、污水横流。这些年,在佳兆业集团的结对帮扶下,上东村建起生态果园产业扶贫基地,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19年村集体收入增长到31万元。干净宽阔的柏油路、带有瑶族风情的新民居、设施齐全的公园……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已然蝶变成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俯瞰我省民族地区,一个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正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连南瑶族自治县小横龙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蒙洞村、乳源瑶族自治县八一瑶族新村等19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河源市下蓝畲族村、梅州市凤坪畲族村、潮州市李工坑畲族村等28个村被命名为“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些年,连山永和镇蒙洞村通过土地整合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庄周边种植大果山楂、突尼斯软籽石榴等特色农产品,乡村生态游也发展起来。地处凤凰山北麓的梅州市丰顺县凤坪畲族村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推动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把“绿叶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同处凤凰山区的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擦亮红色文化和畲族非遗文化品牌,全面规划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进而擦亮“畲族文化发源地”的金字招牌。
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正在南粤大地展现新活力。
目前,广东的“瑶族盘王节”“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瑶族小长鼓舞”“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瑶族婚俗”“瑶族布袋木狮舞”8个少数民族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畲族招兵节”“春牛舞”“舞火狗”“壮歌”“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等28个少数民族文化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民族地区多个非遗项目曾参加粤港澳文化交流专场演出。
连南“盘王节·耍歌堂”瑶族文化艺术活动、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乳源“十月朝”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游客参加。瑶族舞剧《瑶山那抹红》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乡村巨变与文化风采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面貌,该剧目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优秀剧目奖”。
优化服务管理 构建民族之家
在广东475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有368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各市。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并见证了广东数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
让各族人民群众进得来、融得进、过得好,是广东的责任和担当。
广东不断完善全省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并在积分入学、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维护各族群众平等权利。作为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达数十万甚至过百万的城市,广州、深圳、东莞凭借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石榴花开满初夏,花红叶绿映彩霞……同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真和睦……”前段时间,在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的“民族团结大舞台”广场,社区民族乐团排练起原创歌曲《石榴籽之歌》。该街道搭建“民主议事厅”平台,并组建“党员+社工+居民”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午饭时间,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翰岭社区的西北菜餐厅,老板马世雄迎来送往。这位20多年前来到广东的回族同胞,和汉族姑娘罗淑贞相遇、相爱,后来夫妻俩入户并定居深圳。
2016年11月11日,东莞凤岗镇。来自广东、新疆、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及港澳台地区数十个民族的70对佳侣身穿盛装,举行集体婚礼,共同表达出“民族同心”“永结同心”的心声。
只有语言通,才能文化通。广州、深圳等十几个市分别组织开展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每年培训近2万人次,帮助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掌握并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提升专业技能,更好融入城市。
手拉手心连心 共建和谐家园
做手工艺品,学习民族刺绣、传统武术……珠海市香洲区梅华街道悦城社区的亲子活动丰富多彩。该社区居住着汉族、壮族、满族、苗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
在广东,多民族散杂居的街道、社区还有很多。这些年,广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社区、企业、学校等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构建起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共建和谐家园成为自觉行为。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粤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防疫、自发捐款捐物,广东各民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用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谱写了一曲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赞歌。
在我省许多企业中,都可以看到各族群众的身影。一些企业将各民族员工混编班组,让他们共同工作生活,逐渐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欣赏,形成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
文化融合,在校园中结出甜美果实。
在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课余时间会有哈萨克族学生弹起欢快的民族音乐,优美的音符让心与心贴得更近。“食堂里的一些粤菜也深受少数民族学生喜爱。”该校负责人说。
在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中华民族园、民族主题公园、民族文化节等载体和活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师生心里。
目前,广东有33所学校承办西藏班、新疆班。从2016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开办西藏班、新疆班的学校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用餐,共同学习生活,一起欢度节日、品尝美食,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讲故事,广传播,画好“民族同心圆”。2011年以来,每年9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2019年以来,广州市民族宗教局与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民族同心圆》专题宣传栏目,讲述各民族群众在广州学习工作生活奋斗的生动故事。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每年到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民族特色文艺表演活动,组织志愿活动,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主旋律。
随着广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一批又一批典型模范涌现出来。见贤思齐,广东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广州市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各方多措发力,正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我省还有一批学校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教学活动,如河源市东源县新港镇南湖中心校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每学期第一课和日常教学,并积极推动“蓝家拳”等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扎根在每个人心灵深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迈上新征程,广东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动我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汇聚磅礴力量。
上一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莅临我校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篇:
专业知识引领,共赴美好未来——管理学院2023级新生专业分享会顺利召开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
最近更新
我校召开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2024.12.11
【喜讯】我校马院教师在广东省高校军事...
2024.12.09
“乐韵雅颂”——音乐舞蹈学院艺术思政...
2024.12.09
【喜讯】我校教师团队在省级教学质量管...
2024.12.06
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与广东美辰生物科技...
2024.12.05
会计学院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宪法晨读”活动
2024.12.04
我校举办2024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
2024.12.03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联合举办磨课活动
2024.12.02
【喜讯】我校学子在2024年第十五届园冶...
2024.12.02
谁“羽”争锋! 我校顺利举办首届学生羽...
2024.12.02
【喜讯】我校师生在第七届人民中国杯日...
2024.12.02
会计学院教师团队赴广州新华学院交流调研
2024.12.02
【喜讯】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学子在2024粤...
2024.12.02
音乐舞蹈学院举行“第一思政导师”见面...
2024.12.02
会计学院举办“榜样引领、礼仪先行”专...
2024.12.02
二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