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起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总能浮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或专注地思考,或在银屏前耐心指导学生,或在电脑前凝神推演数据。他就是陈文俊教授,一位将科研视为热忱和己任的学者。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科研路上的追光者”,聆听他平凡的创新故事。

“科研是解决问题的探索之旅,每一步都要踏实”
陈文俊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财务、数智财务、战略与创新管理,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独著或以第1作者在《科研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权威刊物及其他CSSCI源刊、EI\ISTP(收录)发表论文30篇,在北图核心期刊及其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应邀出国访问交流,在日本、韩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高校和企业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
多年来,他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科研导向。在谈及科研初心时,他回忆道:“读博时,导师曾告诉我,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坚持实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术传承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科研不是简单地发表论文的‘流水线’,而是探索未知、服务经济社会的桥梁。”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他。
陈文俊教授带领团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和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了系列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管理学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解决真问题。”如今,他仍带着学生扎根一线,因为答案永远在现场。“团队里的年轻人才是科研主力军,我只是帮他们少走些弯路而已。”陈教授如是说。学生小彭至今还记得,为了获取有用的数据,为了验证一个参数,陈教授曾连续数天泡在工作室,连饭都顾不上吃。“他总说,‘凡事得让数据说话,数据不会骗人’,这份严谨让我受益匪浅。”

带领学生团队讨论场景
“与学生并肩作战,是科研最快乐的事”
在陈教授看来,科研与育人是孪生子密不可分。他习惯将学生称为“合作伙伴”,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学生小罗分享了一个细节:“我的毕业论文初稿有些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逻辑错误,陈老师不仅没批评,还翻出自己当年本科论文的错误记录给我看,笑着说‘这才是科研的常态。科研就是承认无知后的探索’。”
“与学生并肩搞科研,是科研最快乐的事。陈教授的工作室晚上经常亮着长明灯,他带着学生们在文献的海洋里畅游,在计量模型里反复推演,A4纸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宛如蔓延的神经网络。”学生小彭若有所思地继续说,“有次我卡在计量模型的数据陷阱里。陈教授连续三晚陪我重写代码,凌晨一点递来的咖啡杯沿还沾着水性笔渗出的墨迹。当电脑屏幕终于跳出理想参数时,先生孩子气地举起双手,把成功归功于我偶然的算法调整。”
这种喜悦在陈教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同样鲜活地体现。他坚持让学生们大量阅读文献后自己选题,坚持让学生们去企业访谈收集一手材料,自己默默核对问卷。
这种亦师亦友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们敢于创新。近年来,陈教授团队的多项成果发表于CSSCI 源刊。学生小彭感慨:“陈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把学术冷板凳坐热’的科研态度。”
如今陈教授工作室墙上的合影逐年增多,每帧照片里,那位总站在角落的灰发隐现的先生,眼角笑纹里盛开的,正是工商管理学最动人的实证数据。

与学生户外交流的轻松瞬间
“做科研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面对当前学术界的“快节奏”,陈文俊教授始终把“深耕”作为搞科研的价值取向。“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和永恒的耐心。”居里夫人的话不无道理。2010年10月陈教授在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首次听到顶尖学者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那时这一领域还鲜有人问津。他敏锐地意识到其潜力,却未急于发表论文,而是花了近二年时间扎根企业,访谈数十位管理者,构建理论框架。当同行追逐“短平快”课题时,他的笔记本已积满案例,却仍未动笔。待论文初成,却被C刊拒稿3次。审稿人批评“缺乏实证”,他咬牙补充了纵向追踪数据。经过多次修改,文章终被接收。2024年,陈教授主持撰写的一篇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学术论文因数据瓶颈而停滞三个月,团队一度焦虑,他却淡定地调整细分领域,最终突破困境,成功在C刊发表。“做科研既像十年磨一剑,又像十年树木,急不得。”他说。
学术会议的魅力在于:你总能发现有人比你更懂,也总有人比你更困惑。“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文献阅读既扩展认知边界,也帮助研究者定位未解问题。如今,陈文俊教授依然保持着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和每天阅读文献的习惯,工作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他笑称:“搞科研的人,心里都得有盏永不熄灭的学术之灯。”

与国外教授交流
【后记】采访结束时,陈文俊教授正匆匆赶往工作室。他的背影,仿佛印证了那句蕴含哲理的话——师者如光,虽微致远。在科研这条不平坦的甚至充满荆棘的慢慢长路之上,他用自己的勤奋、坚守与热忱,点亮了怀揣着梦想的莘莘学子的理想之光。
初审:钟小娟
复审:杨国臣
终审:韩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