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锴锟来自湛江科技学院2021级审计学1班,他身上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带着对过往成长的谦逊。从本科期间斩获5项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到以综测连续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广东海洋大学深造,他的成长轨迹里,始终印刻着湛江科技学院的滋养与师长的指引。
学术筑基:在竞赛与科研中扎根专业
“审计学的魅力,在于用数据洞察本质,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次次实战打磨。”陈锴锟的本科生涯,是在竞赛与科研的“双向奔赴”中展开的。
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全国总决赛上,他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捧回二等奖。“那是我们团队熬了多少夜晚的成果。”他笑着回忆,“从拆解企业财务数据到构建商业模型,姚丽老师每周都带着我们逐字打磨报告,甚至连图表配色都帮我们校准——她总说‘细节里藏着专业态度’。”正是这种严谨,让他们从校赛一等奖一路冲进全国决赛,最终站上领奖台。
而在数智化财会领域,也同样深入。他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数智化财会职业能力赛项,与团队斩获全国优秀奖。“当时面对海量的数字化财务数据,严久欣副教授特意协调实验室资源,让我们能沉浸式练习智能账务处理系统,这种‘理论+实操’的培养模式,为我后来在各种比赛与毕业论文的数据分析打下了基础。”
科研方面,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期刊论文,其中《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被《财经与市场》收录。“这篇论文的雏形,来自校级大创项目‘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认知研究’。”他坦言,是湛江科技学院提供的“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让他有机会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地调研——从设计问卷到运用SEM模型分析数据,指导老师手把手教他梳理研究框架,“老师常说‘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到学生中去’,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在笔记本第一页。


全面成长:湛江科技学院平台铺就多元发展之路
陈锴锟的本科履历,远不止学术与竞赛。223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校学生会执行主席的任职经历、“湛江市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勾勒出他“全面发展”的轮廓——而这些成长,始终与湛江科技学院的培养理念紧密相连。
“担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时,最棘手的是统筹‘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他记得,当时需要协调各学院代表意见、优化提案流程,是校团委老师带着他逐页修改方案,与部门伙伴通宵合作完成任务。这种“服务型”思维,后来也体现在他的社会实践中:2022年参与“启仰”三下乡团队时,他和队友们在徐闻县放坡村调研民宿经济,他回忆说,指导老师特意联系当地村委会,让我们住进村民家里,白天跟着渔民出海记录收支,晚上整理数据——这种‘扎根基层’的实践,比任何课本都生动。;2023年参与“启仰”三下乡来到了廉江中塘村,深入乡村,探寻乡村振兴的伟大成果,在陈燕青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完成调研报告《弘扬中塘红色精神、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并斩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三等奖。

湛江科技学院的“青马工程”更是他思想成长的关键平台。作为第八期培训班“优秀学员”,深感学校团委对“青马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通过基层调研、知识讲座等等品牌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段经历让他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真正实现了从“青马学员”到“青年先锋”的蜕变。

师长引路:从“手把手教”到“放手飞”
“如果说竞赛和科研是成长的‘骨架’,那么师长的指引就是填充其中的‘血肉’。”辅导员牛冰艳老师在陈锴锟的大学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刚入学时对专业方向的迷茫,到考研路上的压力与困惑,牛冰艳老师总是及时给予关心与引导。“记得备战考研期间,我一度因为复习进度滞后而焦虑不已,是牛冰艳老师察觉到我的状态,主动找我谈心,帮我分析问题、调整复习计划,还分享了许多解压方法,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
会计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也为他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学院领导常常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规划,为大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资源。四年里,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在课外为他的发展指点迷津。从专业课程的选择到竞赛项目的参与,从科研方向的确定到职业规划的制定,都离不开他们的悉心指导。“学院的老师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为我们量身打造发展路径,鼓励我们尝试不同的领域,不断突破自我。” 正是在这样的培养下,陈锴锟才能在学术、竞赛、实践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并荣获国家奖学金这一殊荣。

回望来路,他总说自己是“幸运的”。“湛江科技学院给了我试错的勇气——从第一次在校级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拿一等奖,到后来在全国赛获奖;从学生干部的‘小白’到能独立组织校级大型活动;在学院书记与辅导员的悉心培养和思想引领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平台都是成长的阶梯。”他笑着说,以后还想常回湛江科院看看,“与老师交流课程的难点,把我的竞赛经验留给学弟学妹学习,回到校学生会,看到学弟学妹们用我们实践的经验策划活动、解决难题,这种‘传承’让我觉得很温暖。”
对于即将踏上本科征程的学弟学妹,他的建议简单而真诚:“珍惜湛江科技学院提供的每一个平台——无论是实验室的设备、老师的答疑时间,还是看似平凡的学生工作,这些都是成长的‘养分’。就像湛江的红树,深深扎根才能抵挡风浪,而我们的‘根’,就在湛江科技学院的土壤里。”
从湛江科技学院到广东海洋大学,陈锴锟的成长之路,恰是一所高校用“平台”托举梦想、用“师者”照亮前路的生动注脚。而这份滋养,终将成为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底气。
初审:钟小娟
复审:曾梓恒
终审:冯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