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榜样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大学生活 > 榜样风采 > 正文

【教师专访】林海霞:匠心育人,静待花开

时间:2025-08-16   来源:    阅读:

  编者按:在教育的园地里,湛江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林海霞老师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匠心,诠释了“点燃火焰”的真谛。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深夜的答疑、课堂的巧思、赛场的陪伴,无不彰显其“育人如育花”的智慧。我们记录的不仅是她如何用递归故事唤醒代码兴趣,用企业项目连接学用鸿沟;更见证了一位教师如何以“奔跑中调整姿态”的实践哲学,助力专科生逆袭、引导迷茫者找到方向。当教育被功利裹挟时,林老师的故事提醒我们:最好的教学,永远是那簇点亮未来的星火。

林老师到黄埔军校参观留念

“假期?那是我们‘偷偷进步’的时间”

很多人以为高校教师的假期是悠闲的,但林老师的假期却是充实的。备新课、学新技术、参加线上培训、研读论文……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她深知,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才能带给学生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发展太快了,如果我们停滞不前,怎么对得起讲台下的学生?”

“教书不是讲完课就行,得让学生真正学会”

在林海霞的课堂上,学生很少走神,因为她总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脉络清晰。讲“递归调用”时,她会用“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故事来引入;教“程序控制语句”时,她让学生自己备课、上台讲解,而她则坐在台下当“学生”。“以前我总怕讲得不够细,后来发现,让学生自己思考,他们反而学得更深。”她笑着说。曾有一个原本对编程毫无兴趣的学生,在她的引导下爱上了代码逻辑,甚至在课后主动研究不同编程语言的递归实现方式。“那一刻,我知道他真正学会了。” 

林老师课堂秩序良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找到它”

在林海霞的教育生涯中,最让她自豪的不是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那些因为她的引导而改变人生的学生。 

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办公软件大赛中,林海霞老师临时组建的五人团队里,专科生尹俊超的表现尤为突出。面对开放式赛制和极具挑战性的题目,特别是复杂函数嵌套问题,师生二人常常讨论至深夜。林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尹俊超分析问题本质,尹俊超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出色,不仅斩获全国第18名的好成绩,还因此获得了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更重要的是,这次比赛为他开启了职业发展的新篇章。如今,专升本后的他已通过企业培训和线上教学实现了经济独立,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另一个学生,在大一听完林老师对大数据行业的分析后,默默开始自学相关课程。四年后,他顺利进入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收入十分可观。“老师,您当年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他发给林老师的报喜消息,至今林老师仍然如数家珍。

林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班会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林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缺学习资源,缺的是方向和动力。因此,她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课本——她会教学生如何高效检索学术资料,会带他们体验最新的AI工具,甚至会和企业合作,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项目。“知识会过时,但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热情不会。”这是她最想传递给学生的信念。

“先行动起来,在奔跑中调整姿态”——林海霞老师用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她认为,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保持求知热情,勇于实践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最终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林老师与同学们深入谈话

“如果有一种超能力,我希望把知识直接‘传’给学生”

在访谈接近尾声时,记者向林老师提问道:“如果您有一种超能力,会选什么?”她笑着回答:“脑机接口!这样学生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基础,可以更专注地创新了。”玩笑背后,是她对教育最纯粹的期待——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快地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湛江科技学院,林老师依然每天忙碌着:备课、答疑、指导学生比赛、与企业探讨合作……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因无数个细微的瞬间而动人。正如她所说:“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你教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点亮了多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