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母校新闻 > 正文
周讯-迅 | 国内知名经济专家学者王珺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分享
2023-11-28 13:07 学校党委宣传部  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国内知名经济专家学者王珺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分享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我校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大批优秀科研人才,9月27日下午,我校经济与金融学院于敏行楼1501举办“发展中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会议,特别邀请国内知名经济专家学者、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广东省政府参事王珺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分享。

中国太平洋保险湛江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唐虎、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粤西片区负责人杨俊荣经理等企业代表出席了交流会,我校副校长戚继忠;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张力、副院长张小永,学院何为民教授、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所长张海峰及各成员及有关教师参会。

戚继忠副校长对王珺教授的到来表示表示诚挚的欢迎以及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湛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湛江科技学术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校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希望本次交流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我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珺教授带来精彩的专题报告分享,对“高质量发展”内涵作深入浅出的诠释。他指出,新时期发展中地区企业家应该抓住以下发力点:盯住比自己收入水平更高的市场,加大以数字技术与专用技术相结合的技改投入以及构建链主企业驱动的、更紧密的产业链联合体。地方政府也要为企业家提供更多条件,在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便捷内外交通连接基础上,合作共建新型研究机构,持续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并且不断推进城市体系建设。整个报告的分享过程精彩纷呈,金句不断,发人深省。

在场多位嘉宾就“数字技术投入与生猪产业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弥合和模式创新”“数字经济与数字平台”等话题与王珺教授展开讨论。何为民教授表示听后受益匪浅,他分享道:“首先是要从一个动态的形势去看待地区发展问题,其次要通过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相互结合与刺激来推动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够利用不同手段来实现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

本次交流会议为我校以及湛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对推动湛江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不同产业链紧密对接,为湛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知名经济专家学者王珺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分享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我校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大批优秀科研人才,9月27日下午,我校经济与金融学院于敏行楼1501举办“发展中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会议,特别邀请国内知名经济专家学者、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广东省政府参事王珺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分享。

中国太平洋保险湛江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唐虎、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粤西片区负责人杨俊荣经理等企业代表出席了交流会,我校副校长戚继忠;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张力、副院长张小永,学院何为民教授、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所长张海峰及各成员及有关教师参会。

戚继忠副校长对王珺教授的到来表示表示诚挚的欢迎以及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湛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湛江科技学术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校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希望本次交流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我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珺教授带来精彩的专题报告分享,对“高质量发展”内涵作深入浅出的诠释。他指出,新时期发展中地区企业家应该抓住以下发力点:盯住比自己收入水平更高的市场,加大以数字技术与专用技术相结合的技改投入以及构建链主企业驱动的、更紧密的产业链联合体。地方政府也要为企业家提供更多条件,在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便捷内外交通连接基础上,合作共建新型研究机构,持续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并且不断推进城市体系建设。整个报告的分享过程精彩纷呈,金句不断,发人深省。

在场多位嘉宾就“数字技术投入与生猪产业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弥合和模式创新”“数字经济与数字平台”等话题与王珺教授展开讨论。何为民教授表示听后受益匪浅,他分享道:“首先是要从一个动态的形势去看待地区发展问题,其次要通过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相互结合与刺激来推动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够利用不同手段来实现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

本次交流会议为我校以及湛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对推动湛江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不同产业链紧密对接,为湛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劳创融合”落地,劳动课改革正式启动

9月18日上午,我校召开“劳动创新创业教育月”动员会,教育学院、管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近1800名学生参加。本次动员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劳动课改革正式启动。

(教育学院在新湖校区音乐厅召开“劳动创新创业教育月”动员会)

根据国家、广东省相关文件要求,本科阶段必须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且不少于32学时。我校结合“建设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劳创融合”的劳动课改革,相继出台《湛江科技学院关于劳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湛江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爱国卫生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专题实践课程>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对这门“劳创融合课”创新性地提出“十个集成”,大刀阔斧开展了课程改革。包括集成教学计划、集成教学目标、集成教学内容、集成教学团队、集成实践教学场地、集成教学班级、集成教学组织形式、集成教学管理方式、集成领导管理团队、集成课程考核评价手段。这门课程改革率先在教育学院、管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试点,往后逐步全校推广,致力于打造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金课。

(智能制造学院在麻章校区召开“劳动创新创业教育月”动员会)

“新版”劳动课新在哪儿?改革后的劳动课具有教学组织形态新、课程教学内容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第二课堂活动新、课程考核形式新等特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重组班级,采取“顶岗工作”的形式上课。学生们变身课室管理员、钥匙管理员、学风督查员、卫生保洁员等参加劳动实践,进入情境化、具体化的岗位进行学习,搭配组织力、沟通力等六大模块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在“出力流汗”养成劳动精神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提前参与社会管理、自主管理,培养了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我对接下来的‘新课堂’充满了期待!”教育学院的宋小兰作为劳动课程改革的首批“尝鲜者”,认为这是很新的课程模式,“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既学习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又提升实践技能。

“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学院院长莫烈认为,“新版”劳动课“练手”也“练脑”,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综合知识的应用,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深刻理解开展该门课程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

“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不是一句口号。学校将积极推进‘五创融合’落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校长彭寿清说道,学校将通过“五创融合”,把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全方位、办学治校全领域。


校领导看望慰问参加役前集训的准新兵 

9月14日上午,学校党委书记梁朝辉带领学校武装部工作人员一行到遂溪县迷彩梦役前集训基地,看望慰问我校正在参加役前集训的10名大学生“准新兵”,并与新兵们亲切座谈。

(学校党委书记梁朝辉与“准新兵”们亲切座谈)

在役前集训基地,麻章区人武部科长王海泉简要介绍了我校10名参训学生的训练、生活等情况,对我校2023年的大学生征兵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与感谢。

(梁朝辉书记对“准新兵”们提出三点殷殷嘱托)

座谈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梁朝辉向即将奔赴军营的“准新兵”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积极送子参军的学生家长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集训的基地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集训的“准新兵”们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铸牢忠诚品格。忠诚是对军人的本质要求,是军人必须具备的政治觉悟和坚守的原则。希望“准新兵”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练就过硬本领。部队是个大熔炉,希望“准新兵”们践行“请党放心,强军有我”的青春誓言,不怕苦、不怕累,忠于职守,努力拼搏,在大熔炉中全面淬炼,锻炼意志品质,努力成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三是矢志建功军营。希望“准新兵”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个人梦想融入强军梦,坚定信心和决心,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投入到学习、训练、生活中,努力淬炼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努力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我校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上获佳绩

近日,喜讯传来,我校学子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中斩获佳绩,其中二等奖专业组获奖5人,三等奖专业组获奖8人,非专业组获奖5人,优秀奖专业组获奖11人,非专业组获奖2人,共31人获奖;于璟、杨晓宇、曾文鑫、曾葵芬、李贵龙、陈婷婷等教师荣获大赛颁发的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我校被授予十佳组织单位。

 

2023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是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等大赛专家顾问的指导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读写教学分会面向全国大学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竞赛。该竞赛已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观察目录。竞赛旨在测试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能力,弘扬中国文化,增强大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促进语言文字教、学、测协调发展。

作为大赛的协办单位,文化传媒学院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我校学子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全校共计413人报名参赛。为了提高参赛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我们为参赛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供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文化传媒学院对指导教师团队进行了专门培训,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搜集和分享大赛的复习材料,分析指导的重、难点。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子在决赛中共计31人获奖。

文化传媒学院将继续优化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潜心钻研提升我校学子语言文字能力的方式和途径,筑牢我校学子语言文字基础,展示新时代大学生语言文化风采,争取在下一届比赛中取得新的突破。


 学子在第八届 “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上获佳绩

近日,2022年第八届“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结果公布,我校建筑工程学院19级园林学子张晓霖、曾楚燕在廖萍老师的指导下,凭借设计类作品《萤火之森-大学校园萤火虫疗愈景观设计方案》荣获三等奖。

本次竞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合“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承办。本届竞赛共收到来自92所国内高校的有效作品421份,其中规划类113份(研究生组72份,本科生组41份),设计类294份(研究生组68份,本科生组226份),研究类14份(研究生组12份,本科生组2份)。

我校学子设计类作品《萤火之森-大学校园萤火虫疗愈景观设计方案》通过一系列生态友好的设计措施,选择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营造适宜萤火虫生长的环境,设置游览步道,在陡峭处设置了石笼,靠近岸边设置了植被茂盛的浅水区,保护在浅水区生活的萤火虫,将原有的萤火虫种族发展壮大,达到供游人观赏的程度,打造以萤火虫为特殊的校园疗愈景观。

学子作品:《萤火之森-大学校园萤火虫疗愈景观设计方案》

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工作,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专业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本次获奖,充分体现了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园林专业持续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育人成果;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设计热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初审:霍玮琳

复审:姚友忠

终审:陈国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