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至4月18日,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城乡规划专业全体同学在唐丽淇、蒋远颖、梁雅茹、曲艺、吴帛阳等老师的带领下,赴南宁市开展为期五天的城市认知实习。
DAY 1:触摸历史脉络,感知旧城新生
实习地点: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民生广场
关键词:文脉传承、旧城改造、空间活化
首站抵达南宁“城市记忆”的核心载体——三街两巷,唐丽淇老师现场教学指出,街区更新以“文化共鸣”为核心理念:在修缮明清岭南民居、“民国”骑楼等历史建筑本体的基础上,植入非遗体验、特色文化市集等与地方文化脉络契合的新功能业态,通过“修旧如旧”的风貌延续与“功能迭代”的场景创新,实现历史街区的蜕变。
随后转至民生广场,师生们共同剖析其依托2001年“堤、路、园”综合工程下的空间转型逻辑:立体交通网络串联商业集群与滨水休闲地带,防洪体系与文旅市集共生共融,展现城市空间“多元韧性”的规划智慧,为滨水区域规划提供“功能复杂化”的实践样本。

DAY 2:解码生态画卷,探寻山城共生
实习地点:青秀山风景区
关键词:生态规划、景区运营、可持续发展
次日,师生们踏入被誉为“城市绿肺”的青秀山(5A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吴帛阳老师结合景区规划图展开现场教学,解析其“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的规划内核:通过三级保护区布局(核心生态区、建设控制区、旅游服务区)严守生态底线、运用灰绿生态设施协同(雨水花园与生态驳岸联动)构建海绵城市范本、以历史文化脉络串联苏铁园、龙象塔等人文节点)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辅以快进慢游的交通系统、核心与游览功能的分区平衡游览效率与体验深度,最终形成“核心保护-功能复合-体验分层”的立体规划模型。
登临明代遗存龙象塔,同学们实地领会“观景-成景”的双向设计逻辑:作为九层八角砖塔,其顶层露台构成俯瞰邕江穿城、青秀山“山环水绕”格局的生态观景台;而塔身重檐飞角与72只铜铃组成的天际线轮廓,既是自然山水的人文注脚,更成为南宁“绿城”形象的文化地标,完美诠释了“建筑即风景”的规划哲学。

DAY 3:对话城市地标,解析中心引力
实习地点: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东盟商务区
关键词:公共建筑、城市中心区、空间组织
第三日,蒋远颖老师带领学生聚焦南宁“城市黄金轴”——民族大道,解析这条集交通主干路、景观轴线、发展主轴于一体的复合型立体交通走廊。在以“朱槿花”为原型的会展中心,师生们从建筑仿生形态切入,深入讨论功能分区、建筑形态、业态布局及交通组织策略,揭示地标建筑如何通过“形态象征”与“功能集成”双重逻辑塑造城市形象。
转至民歌湖片区,师生沿着民歌广场-酒吧街-音乐主题小镇脉络,梳理空间兴衰轨迹,提炼“文化挖掘与植入是空间可持续发展核心逻辑”的规划共识。蒋老师强调,缺乏文化根系支撑的商业开发,易沦为短暂的流量泡沫,唯有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场景内容,才能实现空间生命力的延续。
在东盟商务区,蒋老师结合 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解读中央商务区的规划要点: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立体开发虽提升了交通效率,但需警惕实体经济下滑、文旅功能单一、写字楼高空置率与基础配套滞后等“城市病”。他引导学生们从产城融合视角思考解决路径,培养学生们多维解决城市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规划逻辑与现实需求结合的认知,为未来参与城市建设积累务实可行的方法论。

DAY 4:融汇古今匠心,激活工业遗产
实习地点:广西民族博物馆、百益·上河城
关键词:文化景观、工业遗存、空间再生
第四日实习以“文化赋能”为主线展开。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梁雅茹老师带领学生聚焦解析铜鼓纹样、瑶族服饰图腾等民族文化符号,剖析以铜鼓为原型的建筑设计及其与民族符号的空间融合逻辑,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主体建筑与露天展示园的过渡设计,探讨如何通过风雨廊连廊、梯田式绿植景观,构建文化展示与自然体验交织的“沉浸式叙事空间”。
午后探访由南宁绢纺厂改造的百益·上河城文创园,园区以 “整旧如旧、翻新创新”为改造理念,保留锯齿形厂房、巨型钢桁架等工业遗存的历史肌理,通过植入艺术工坊、创意零售、特色餐饮等新业态,锈蚀的纺织机械被重构成为艺术载体,裸露的红砖墙体与通透的玻璃幕墙形成材质碰撞,既延续了工业文明的粗粝质感,又注入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师生共同探讨工业遗产再生的核心逻辑:不是简单的功能置换,而是通过“文化记忆唤醒”与“场景体验创新”,让老厂房成为承载城市集体记忆、激发文化创造力的“活态容器”,为存量空间改造提供“工业美学+生活方式”的复合样本。

DAY 5:展望八桂蓝图,共绘未来城乡
实习地点:广西规划馆
关键词:区域规划、建筑协同、发展愿景
实习收官日,同学们走进广西规划馆。吴帛阳老师以建筑外立面“从方盒子到有机形态”的演变为例解析设计语言中的转译逻辑,引导学生观察建筑形态如何呼应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尽管仅开放二层展厅,吴老师仍结合规划文本与数据图表,开展“两广国土空间规划对比教学”: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极核,依托珠三角超大城市群优势,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广西则依托沿边沿海区位优势,推进“强首府”战略,构建“一特四大”城镇体系,重点推动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强化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与跨境产业协作。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直观理解不同省份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国家战略定位差异形成的规划逻辑分野,深化了“规划需与区域特质共生”的专业认知,为未来从事跨区域城乡规划实践埋下思考伏笔。

满载而归:知行合一,筑梦城乡
本次实习中,同学们白天实地调研、采集数据,夜晚整理资料、绘制图纸,五天的行程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更让大家体会到城乡规划师的使命:既要守护历史文脉,也要激活空间价值;既要尊重生态本底,也要创新设计语言。未来,同学们将继续以专业之力,为“诗意的栖居”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