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3年度湛江科技学院品牌提升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作者:      初审:     复审:     终审:      时间:2023-04-01 点击数:

 

各单位:

为持续深入加强学校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批特色显著,质量过硬的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特色品牌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经研究,决定开展2023年度品牌提升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校统筹,注重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实现“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和学生发展成长,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项目类别

1.一流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拟遴选数量不作限制,其中重点专业资助4万元/年,特色专业资助3万元/年,建设期限3年。

请各学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结合本学院各类专业建设情况,合理规划布局本学院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形成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特色专业为支撑,其他专业为基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布局。

2.课程建设(一流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共拟遴选24门。资助2万元/门,建设期限2年。

请各学院根据近年广东省全省一流课程立项情况,寻找符合自身竞争的赛道,同时结合本学院专业核心课程中的一流课程比例,引导专业核心课程提质量,其他类型课程显特色,合理规划此次一流课程申报。

3.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

1)示范团队:拟遴选3个,资助2万元/年,建设期限3年。

2)示范课程:拟遴选10门,资助2万元/门,建设期限2年。

3)示范课堂:拟遴选10门,资助1万元/门,建设期限2年。

4.教材建设:拟遴选3本,其中创新创业类教材1-2本,资助5万元/本,建设期限2年。

5.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拟遴选2个,资助2万元/年,建设期限3年。

三、申报条件

(一)一流专业

1.申报范围及要求

1)原则上已有毕业生的专业均可申报校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

2)原则上是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有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并能带动较多专业的建设,促进新专业的成长,对本学科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专业。

3)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为副高及以上职称。

2.评选标准

1)具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上取得突出成绩。

2)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较高,专业带头人在同类专业中有较大影响;本专业教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3)具有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能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4)毕业生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低于全校当年平均就业率。

5)专业特色明显,并在同类专业和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得到公认。

(二)课程建设

1.基本条件

1)申报课程必须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且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者两个教学周期的运行和完善。

2)申报课程自202091日以来,至少有1个学期在正常讲授,在后续专业教学计划中,该课程仍将稳定开设。

3)课程负责人应为学校在编在职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副教授以上优先考虑,长期稳定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具有丰富的课堂讲授经验和良好的教学口碑,年龄一般在55周岁(截至2023430日,特别优秀的教师在与学校签订续聘协议、能够保证课程服务年限的情况下,可放宽至60周岁)以下,同一课程负责人本年度限申报一类课程。

4)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课程的实际讲授人,承担该课程1/4以上教学时数。课程团队结构合理,成员总体稳定,自202091日以来,课程负责人未发生变更,团队主要成员未发生大幅变动。团队成员师德师风良好,教学理念先进,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且成效显著。

5)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坚持育人育才相统一,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互动较好、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6)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2.优先条件

课程满足以下条件的,优先考虑:

1)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专业育人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2)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及时引入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

3)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新,教学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

3.线上一流课程申报要求

申报课程负责人对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有较高热情,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依据线上一流课程的特点将知识碎片化并重新设计编排,能够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辅助工具组织教学。课程建设基础较好,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有一定积累。课程能按需要组建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对开展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有较高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鼓励先行建设有一定基础的课程和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积极申报。申报课程建设期结束能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开放运行(并推送至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门户)。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申报要求

基于慕课(自有或已获授权)、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课程进行创新应用,具有完整科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含线上和线下各自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安排20%70%左右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注重开展过程性评价,课程平时成绩不低于50%。鼓励使用省级以上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混合教学。

5.线下一流课程申报要求

一般应由教学名师、教授、专业骨干教师主讲,并稳定开课授课。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育人元素。充分吸收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并使用高水平教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运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获得感较强。加强形成性评价,实行探究式、项目式、报告式等考核方式,依托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6.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申报要求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等系列化、主题化、功能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突出课程实践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非实训课程,依托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开课,并设置相应学分,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配备指导教师,保障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

1.示范团队

1)团队负责人应为学校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教授职称和10年(含)以上本科教龄,年龄在60周岁以下。团队其他成员一般应具有讲师(含)以上职称及5年(含)以上本科教龄。(以上年龄及任职时问计算均截至2023430日,下同)

2)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近2个学年度(自202091日起计算,下同),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本科课堂教学时数人均不低于108学时/学年。

3)团队规模一般5-10人,并保持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内部形成了稳定的“传帮带”机制和教学协作机制。鼓励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4)团队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较高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能够找准育人角度,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5)团队长期致力于课程思政改革,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突出成果,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6)团队长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育人效果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学生普遍欢迎,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大的影响力,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2.示范课程

1)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且已实施学分管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运行和完善。

2)课程负责人应为学校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和5年(含)以上本科教龄,具有丰富的课堂讲授经验和良好的教学口碑,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教师在与学校签订续聘协议,能够保证课程服务年限的情况下,可放宽至60周岁);课程负责人须为推荐课程的实际讲授人,且近2个学年度连续讲授该课程,并承担该课程二分之一以上的教学时数。

3)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并长期稳定从事一线本科教学,能够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4)课程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取得突出育人效果。

5)课程教学理念先进,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讲授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6)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多元、完善,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思政教育要素考核。课程授课效果良好,学生、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优秀,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3.示范课堂

1)必须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稳定开设的一门本科课程中相对固定的一堂(节)课,时长一般在30-60分钟。

2)主讲教师应为学校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讲师(含)以上职称和5年(含)以上本科教龄,长期稳定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丰富的课堂讲授经验,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下。

3)授课教师仪态大方,精神风貌良好。教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讲解深入浅出,课件制作精美,过程适当穿插案例、专业经典等素材,总结精炼到位,个人教学特色突出。

4)遵循课程教学大纲安排,思政教学目标明确,能够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育人目标与课程所属学科、专业契合度高,充分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可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

5)课堂内容饱满,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教学环节设计精妙,情景与活动设计新颖,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熟练、有效运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教学手段,达到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6)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参与度高,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得感较强。

7)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校内外同行专家等广泛认可,育人成效显著,课堂教学模式可推广、可借鉴。

(四)教材建设

1.总体要求

1)项目申报人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形象和师德师风。恪守学术道德,所编写教材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2)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申请项目者须担任教材主编。主编主持编写工作,对教材总体质量负责,参编人员对所编写内容负责。教材主编须为本校在编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本学科专业有深入研究和较高造诣,担任相关课程负责人,主讲相对应的课程两轮以上,熟悉教材编写工作,参编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3)曾获校级及以上教材建设项目资助,但尚未完成原教材项目的教师原则上不能作为本次项目的申报人。

4)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体系完备,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及学科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体现创新性和学科特色,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

5)编排科学合理,符合学术规范。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有民族、地域、性别、职业、年龄歧视等内容,不得有商业广告或变相商业广告。

6)申报教材必须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对应课程的教材。

7)申报教材类别为新编教材,新编教材原则上是已经编写了全部或大部分章节的讲义。

2.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申报要求

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符合创新创业教学基本要求、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1)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编写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专创融合”)的教材。

2)结合通识教育,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类教材。重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技能,形成创业融资、创新方法、设计思考、网络营销、创新与知识产权、社会创业、互联网思维、新产品开发过程管理、服务创新、颠覆式创新、创新的类型与误区、创业营销等课程体系。

3)鼓励在教材全部或部分章节使用慕课、微课,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与“单声道”模式。

(五)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师资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团队成员一般为5-10人(含负责人),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团队成员本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好。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科教研活动取得优秀成果,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成果。师资团队参与过校外企业经营或与校外企业进行过产学研合作。师资团队具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建设能力。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吸收企业人员组成创新创业团队。

四、申报程序及材料报送

(一)个人网上申报和学院(部门)审核(2023425日前)

1.申报教师填写相应类别申报书(附件1),并于425日前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科研平台”提交申报书及相关佐证材料,具体操作详见附件2《品牌提升计划项目申报操作指南》。

2.二级学院(部门)于425日前在“教科研平台”完成项目的在线审核(审核操作详见附件3),同时将推荐项目纸质版申报书(一式2份)和推荐汇总表(附件4,签字盖章版一式1份)于425日前报送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评估科,电子版(推荐汇总表)发送至邮箱:zkjypgk@163.com,以“学院(部门)+品牌提升计划项目推荐汇总表”命名。

(二)学校评审(2023520日前)

教务处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

五、其他要求

1.各教学单位要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发动教师积极申报。

2.项目负责人已有校级、省级及以上同类项目验收不合格者,不得作为负责人申报本次项目。有在研同名或内容相似的其它校级以上项目,或已获其它部门资助项目的,不得重复申报。

3.项目负责人有上述同类项目在研1项及以上者,不得再次申报该类别项目(以第二点项目类别的5类为区分)。各级各类教研项目在研3项及以上者,不得参与此次申报。各类别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只能为一人。

4.请各单位认真核实材料,并提出推荐名单(所推荐的项目在汇总表中必须按照项目类别进行推荐排序,未排序的材料不予接收)。

 

 

联系人:谭老师,郑老师     电话:0759-3871912

 

附件:1.各类申报书

2.品牌提升计划项目申报操作指南(教师用)

3.品牌提升计划项目审核操作指南(学院(部门)用)

4.品牌提升计划项目推荐汇总表

 

 

 

湛江科技学院教务处

2023331



Copyright © 2005-2008 by 湛江科技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学智路二号(524094)

联系电话:(0759)3871366(院办)3263968、3871311(招生)

粤ICP备06028243号   建言纳策邮箱:zjkjxyjwc@126.com

教务处官微